首页 > 品牌战略 > 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是什么

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罗辑思维杜月笙什么书?

《杜月笙传》是罗辑思维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杨帆。这是一本关于杜月笙的传记,讲述了杜月笙从一个小人物到成为上海滩大佬的传奇故事。杜月笙是上海青帮的领袖人物,在旧中国,他曾经手握重权,富甲一方。这本书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还原了杜月笙的一生,并深入剖析了他的性格、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如果您对杜月笙这个人感兴趣,可以阅读这本书。

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是什么

罗辑思维拟2018申请A股IPO,如何看待知识付费的上市之路?

对于该问题,编辑认为:网上流传,逻辑思维主体公司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18年酝酿上市,处于品牌和聚焦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考虑,逻辑思维希望通过实现A股上市来获得更好的品牌效应。

网上流传称逻辑思维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提交IPO申请,拟在2019年实现创业板上市。对于该消息,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却予以否认,称并无上市时间表。但是外界对于逻辑思维上市却依然保持关注,因为其自身在知识付费领域保持的高利润,就其财务指标而言,并不会构成对上市的障碍。逻辑思维在2017年Q1的营收为1.51亿,净利润3805万元。在2015年完成了B轮融资后,估值约为13.2亿人民币。另外,逻辑思维的上市将对知识付费行业产生影响,带动知识付费获得更多资本关注,提升知识付费的相关品牌溢价能力。

逻辑思维最早在2012年开始推出长视频脱口秀节目,其通过运营平台粉丝、输出脱口秀内容,获得了大量IP粉丝,在累计播出205集之后,逻辑思维在各平台上累计播放超过10亿人次。2015年以后,逻辑思维开始尝试推出知识付费平台“得到”,停止逻辑思维视频节目更新,改为音频形式,增加播出频次,由周播改为日播,并将音频内容全面转移到得到APP上。逻辑思维对得到APP进行界面升级,细分产品领域,将产品内容主要划分为听书、电子书、订阅、商城四部分,以实现收入和消费的细分。在产品设计上,逻辑思维充分洞察消费者心理,设计了多样的产品价格模式,按照所涉及的内容领域提供各类的音频节目以及电子书内容。为了提升平台活跃度,增加用户粘性,得到APP还设置了订阅专栏,吸引大咖名人入驻,提供高质量的付费内容,以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为例,其订阅用户已达到23万,累计收益约4500万元。

罗辑思维拟2018申请A股IPO,如何看待知识付费的上市之路?

罗辑思维2018上市计划,决定在国内A股上市场。选择在国内上市,最重要的原因是逻辑思维目前几乎所有的粉丝都在国内,如果上市成功必将引爆2018“知识付费”领域。

2016年12月3日,订阅专栏产品营收突破1个亿,订阅数量近80万份,平均每天收入53万。在2017年2月,得到App的总用户为已经突破了529 万,日活 42 万,订阅总数 130 万,总人数超过 79 万。

罗辑思维营收与利润数据:15年、16年、17年Q1的营收分别为1.59亿、2.89亿、1.51亿;净利润分别为1860万元、4462万元、3805万元。

“得到”APP的收费模式分为两大类:听书和订阅大咖专栏。

听书VIP的收费模式分为包月、3个月、半年和包年。APP收录2047本电子书超逾百本,订阅价格为一口价199元,订阅人数呈现了从2万到23万不等的状态。

当我们在质疑逻辑思维的时候,逻辑思维却在资本市场上大有所为,并且可能成为2018年知识付费模式平台的首个上市公司,知识付费模式将成为全社会的常态:为价值付费,全民学习时代开始了。

创业板上市的基本要求是,企业需要连续3年的完整会计年度实现盈利,净利润要求至少3000多万,且未来具有成长性。

罗辑思维在2017年的Q1季度就已经盈利3805万元,且连续3年实现盈利,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登上创业板的硬性指标。

如今,得到APP已经变成了知识电商行业标杆一般的存在,不管罗辑思维是否真的会在2018年准备上市,其“知识贩卖”的商业模式已成为未来的最大潜力市场。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或是某一句话对你有价值,请关注我,感谢你的分享。

今日头条孙洪鹤,创业教育、品牌营销专家、创投专家《创业五部宝典》主编,互联网畅销著作〈风口〉联合主编,自媒体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每天的今日头条原创文章,更多的实战分享请关注我今日头条动态,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在这个社会还真是挺吃香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便利性与广泛性,让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以水到渠成。

不用评价“逻辑思维”能带给你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觉得有用的自然会去学习,觉得没用的只当是一个“忽悠”,只是现阶段这个知识付费的现象确实慢慢显现出来了,与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现在更多的是互联网式的知识传播,最早的应该是像QQ阅读之类的,一些读者确实会采取包月的形式来追小说。

现在像得到、头条、知乎、分答、果壳、喜马拉雅、36氪、虎嗅等都在布局知识付费,内容变现已经被各个平台用来抢占市场。虽然这有点像是一个风口,但是知识付费还并不能形成一个巨型的市场。

思维逻辑想上市,还估值70亿,这是一个泡沫还是真的有这样的价值?其实知识付费还没真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小说阅读、新闻资讯、视频、音频等都是知识的载体,这种知识的碎片化、分散化,以及版权问题,都还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所以罗胖子的思维逻辑作为一个品牌的价值也不可能那么高。

另外一个问题是信息的繁杂冗余,让一些优质的知识成为稀缺资源,而一些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更多的是想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这也让知识付费的模式不是一个必需品而存在。

所以现在知识付费的时代还未真正的到来,一个平台想上市还是很困难的,逻辑思维更多的是其品牌价值,罗胖子确实有能力,在宣传营销方面做得很好,一场年终演讲确实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这种粉丝效应更多的体高了其知名度,所以其内在价值并不是很大。

如果知识付费类的公司真的上市,那倒也为知识付费做了一个榜样,其他的公司也会竞相效仿,对于知识创作者确实可以为其带来一些福利,不过还是需要优质的内容来支撑整个行业的。

昨天刚刚回答了一个关于知识付费的问题。说的是米果文化的黄执中(奇葩说第三季的奇葩之王)在谈到知识付费:知识不值钱,表达知识的方式才值钱。

当然,我认为这句话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这个事情也在提醒我们一个问题,知识该不该被付费呢?

其实 为知识付费的情况其实自古就有

古代人会送自己的孩子去私塾上学,这算是为知识付费吧。还有在古代凡是有些地位的人,通常都会在家里养一些门客。作为回报门客们会为其政治前途出谋划策,这也算是一种知识付费吧。

到了现在知识付费的情景越来越多,最常见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除了平常给孩子上学以外,家长还会送孩子去学各种才艺,音乐,绘画,舞蹈。其实也是在为知识付费。你需要法律援助,付的律师费是知识付费的一种表现。甚至你旅游的时候去请导游为你介绍当地的风俗,这些都是知识付费的一种表现形式。

既然知识付费,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一家知识付费型公司的上市之路又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其实这个是涉及到了一个专门的领域的知识付费——公共媒体和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付费。这个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十年前的一档全民热播的节目《百家讲坛》这是我印象中第一个知识类的公众媒体节目。我记得当时在《百家讲坛》里品三国的易中天老师就说:上节目基本上就是义务劳动,当时央视给的每集录节目的补助只有区区几百块钱。还不够厦门到北京的来回机票钱。但是说完品三国系列以后,易中天老师马上就成为了当时的“网红”。随便出了一本书,稿费就赚了600万。

这个情况看似司空见惯了,但这里边反映了是大众的一种消费观念:看电视节目从来都是免费看的,你收我一块钱我也会不爽。但喜欢你的书的时候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会觉得很正常。这其实是长期以来大众形成的消费观念。

这也是长期困扰着互联网的一个问题——版权问题。我个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长期形成的观念和消费习惯,让我们这批网民,不愿意为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的知识付费产品买单。却可以很轻易的为一顿几百块的饭买单,也可以很轻松的为价值几千块的一款自己喜欢的电子产品买单。

去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让用户愿意为知识买单。让用户为知识买单和为一顿饭买单一样的稀松平常。这才是摆在每一个知识付费产品面前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在这里聊罗辑思上市和知识付费上市话题的根本所在。

随着这两年互联网版权意识的不断加强,和互联网人自身的不断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为知识付费。

在2016年喜马拉雅的“123知识狂欢节”时24小时内,音频付费类节目总销量是5088万。这也许是比天猫双11更值得记住的数字。

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知识付费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荆棘和险阻。想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真的不是一年之内甚至几年之内能做到的事情。

至于罗辑思维的上市之路么?我个人觉得罗辑思维是目前知识付费的重要品牌之一。它的上市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知识付费类第一家IPO企业。所以上市之路应该不会有太大阻力。但上市之后,股东们会要求一家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罗辑思维的成长性可能就来源于,中国知识付费市场在未来几年的规模拓展。

我个人虽然很看好知识付费。但是未来几年之内中国用户对知识付费和版权问题的接受程度会有多少提高?这个问题我心里实在没底,说实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罗辑思维的品牌战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